上一页|1|
/1页

主题:看“90后”如何求职 拼能力?拼运气?拼爹妈?拼心态?

发表于2014-03-19

今年,90后毕业生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主力军,他们将相继进入职场。面对毕业求职,他们面临哪些状况?有哪些心态呢?近日,记者采访了部分毕业生、用人单位及高校就业指导老师等,听听他们怎么说? 
我的就业谁做主? 
刚刚过去的2013年,对于家住锦州市的大四学生小张来说,是最纠结的一年。在去年年初,他就开始为毕业去向做打算了。当时,正值小张念大三的下学期,许多打算考研的学生纷纷报了辅导班。小张一开始也雄心勃勃,再加上父母一直希望他考名校的研究生,小张便报了一个考研辅导班。但小张很快就发现,自己已经根本无法专心考研,后来,他退出了考研辅导班,为此,他和母亲还大吵了一架。 
转眼到了大四上学期,也就是去年的10月份,来校园招聘的单位陆续增多。一开始,他还坐得住,总是想找一个心目中理想的单位,比如大型国企。可是后来他发现招聘人数很有限,再加上他的学业成绩一般,进入国企很难。有一些民营单位可以签约,但离家很远,父母不同意他签约。到了去年12月份,已经临近期末,他再也耐不住性子,找到一个单位就想签,可是临近签约时,母亲又来电话阻挠。父母不希望他走的太远,一直劝阻他:离家远的单位不能签约。此时,自己找工作,父母却不放手,早已让小张反感,他甚至想“签得越远越好”。但最后,他还是听从了家长的意见,父母为他在锦州找到了一家民营企业。 
小张表示,至今他的心也无法平静下来,不知道这份工作是父母想要的,还是自己想要的? 
同样经历纠结的还有大四学生小刘,在就业问题上,父母之间产生了严重的分歧。父亲认为“好男儿志在四方”,趁着年轻,多往外闯一闯,哪怕是去东南沿海和西部的最边远地区也无所谓。可是母亲一想到唯一的儿子要走那么远,说什么也不同意。父母和他为此闹了半年矛盾,弄得小刘也不知道听谁的。 
今年3月份,小刘说找到了一家离锦州很近的企业,遂了母亲的心愿。但小刘说,对未来的工作,说不上喜欢,也没有把握能否把工作做好。 
记者了解到,一部分毕业生想着毕业就找到工作,也在积极寻找,可是来自父母等原因,找工作受到了就业观念的束缚。 
在等待与寻找之间徘徊 
“不进机关事业单位和国企,就不是就业,这也代表了当前一部分90后毕业生和家长的心态”,近日,记者了解到,有少部分毕业生找不到自己认为满意的工作,宁可等待。 
大四学生小曹,今年将毕业于省内一所理工科院校,现在他仍未找到工作,但他似乎一点也不急。去年10月份,校园里陆续召开招聘会,来招人的公司不少,但以民营私企居多。他每次都去应聘,但因为他不想进民营企业,所以一直没有签约成功。他表示,就是想进机关事业单位或国企,如果暂时进不去,就等待机会。因为有父母支持,他也完全没有经济上的压力。 
不过,小曹说,自己在学校的学习成绩仅仅一般,还曾挂过科,勉强毕业了,好的国企对学生成绩要求非常高,每次都是专业成绩排在前10%的学生先进去应聘,等轮到他这样的学生进去人家已经招满了。而现在进入机关事业单位都要招考,依自己的实力肯定考不进去,也没有兴趣去做考公务员方面的功课。如今理想的就业只剩下国企一条路,而大型国企对学工科的男生还有利,但如果不趁着校园招聘进去,毕业以后基本就没希望了。 
“我们都还年轻,也养得起孩子”,小曹的父母表示,就这么一个孩子,就想让孩子在锦州附近就业。进不到自己认为理想的单位,就先在家待着等待机会。90后女孩小王是去年毕业的,她学的是师范英语专业,目前,在锦州一家补课班教英语。她对记者讲:班上的同学大部分都有一份差事在做,但有少部分学生就想考机关事业单位,所以没有就业,在家做起啃老族。已经就业的同学离职跳槽现象也比较频繁,常常是做到两三个月就换一个单位。在部分毕业生心目中,认为进入体制内工作比较安逸,而在民营企业基层工作,压力大,带着“骑驴找马”的心态,一颗心始终无法安顿下来。 
用人单位反馈:90后辞职不再瞻前顾后 
“90后相对于80后来说,头脑更加灵活,做事不刻板。敢于表达心中的想法,想说就说。很多学生证书、才艺也很多,比如会驾驶、懂电脑,还会一两门艺术特长,吹拉弹唱说来就来”,谈到90后毕业生的特点,在锦州市某公司做人力资源工作的张部长首先肯定了90后学生的优点。但在招聘用人的过程中,张部长也发现了90后毕业生在求职中的一些问题,比如相对工作稳定性不强,缺乏忍耐性。有的毕业生凭自己喜好做事,要离职说走就走了,不计后果。有的学生不考虑在单位有没有什么保障,要不要签订劳动合同。他们工作凭感觉,自己喜欢做的工作就做,不喜欢做的就不做,所以网络上有人称为“散人一族”。还有的学生也特别现实和直接,招人的时候,也不管这份工作是做什么的,也不管自己能不能胜任这份工作,张口就跟招聘人员问工资能达到多少,薪水达不到期望值就不行。 
“一个月没做完就辞职,说走就走”,锦州市一家教育机构的负责人吴女士在单位负责招人工作,经常与毕业生打交道,她对记者讲:你说毕业生对单位和自己的职位还没熟悉,没了解,就认为这份工作不适合自己做,这种判断是粗浅、武断的,是对自己和单位都不负责任的。 
“才来单位没几天,一个月的工作都没做上,实际上什么都没做,就了解一下环境就提出辞职,你说单位如何给他开工资”,锦州市一家民营企业的老板抱怨说,有的毕业生可不管这些,不考虑能不能拿到工资,说走就走。他们就是觉得父母还年轻,能养得起他们,所以对到手的工作不在乎、不珍惜。 
“要工作也要生活”,张部长说,现在的孩子很多都提出不希望工作加班,一定要有双休日等,这表明他们对工作的期望不只是薪水方面,他们希望过着有张有弛的生活,不想生活太紧张。 
高校老师建议 
多年来一直负责毕业生工作的渤海大学就业办马主任谈到,近年来,高校每年毕业生一直处于高峰期,今年高校毕业生竟达到了720多万人,可以说,哪个专业的人才都不稀缺。在大学成为大众化教育的今天,你是大学生,他也是大学生,虽然大学生不再稀缺,但也给了毕业生公平的起点,那么在新的起跑线上,文凭都有,关键要看能力。 
马主任分析,现在的毕业生不是理论或者技能方面欠缺,缺乏的是脚踏实地的精神。有的毕业生求职时就奔着企业的高管而去,可是没有基层的历练和经验的积累,哪能直接就做高管呢。所以,对于毕业生来说,参加实习,不仅仅是专业上的实习,无论做什么岗位都要适应社会。事实上,很多单位不缺乏专业人才,但缺乏从基层做起的人。对于毕业生来说,从实习开始就要走好第一步,扎实地从基层做起。另外现在的大学生就业政策也有利于缓解就业的压力,比如按国家有关规定,高校毕业生从毕业之日起两年内为择业期。择业期内未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可以享受应届毕业生同等待遇。 

马主任表示,毕业生首先立足从基层做起,还有要抓住一切就业机会,比如招聘大学生村官等机会还要尽力争取,不要只是等待。她同时谈到,家长也应转变观念,因为现在毕业生不愿到基层就业的阻力,很大一方面来自于家长。很多家长认为不到机关事业单位和国企就不算就业,包括就业地点和行业选择等,家长都给孩子规定了一些框框,让一些孩子无所适从。现在很多孩子在家长的包办下,自己什么都不想也不做,完全听从父母的,没有自己的思想,这样到就业时显得一脸茫然。事实上,家长不能包办孩子一辈子,父母给孩子的规划,也未必是孩子心中所想的。家长只有适当放手,才能更好地培养孩子独立的能力,更好地适应社会。


上一页|1|
/1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