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一页|1|
/1页

主题:万亿住宅维修金睡在银行贬值 专家称可效仿社保

发表于2013-11-01

 专家表示,维修资金可效仿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的方式,组建专门机构实行委托投资

    ■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系列报道之三

    ■本报记者 左永刚

    目前的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制度不仅存在“主仆关系”颠倒、只管进不管出等严重问题,也存在大量资金不断贬值的严重缺陷。“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可以效仿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的方式,组建专门机构实行委托投资。在做好顶层设计的前提下,同样也可以投资股市。”近日,北京律师协会物业管理法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毕文强在接受《证券日报》记者采访时提出了上述建议。

  根据各地的统计数据,全国交存的住宅维修资金已经超过1万亿元,但是使用率却不足1%。截至2013年7月,北京交存资金348.1亿元,使用5.38亿元,使用率仅为1.55%。截至2012年10月,广州市交存资金约81亿元、使用8000万元,使用率仅为0.99%。截至2012年1月,天津市交存资金为145.4亿元,使用仅为7753.5万元,使用率仅为0.53%。

    本报连续刊发的两篇报道《1万亿元住宅维修金黑幕重重》、《四问住宅维修金 还有多少资金被挪用》,对这种人为的制度困境进行了剖析。事实上,不仅该笔资金的支取面临“双三分之二”的门槛,提高该笔资金的收益率也面临“双三分之二”的约束条件。

    “睡在”银行账户里很可怕

    “目前,相关规定只许可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用于国债投资,投资方式较为单一。资金存入银行和购买国债,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都很小,但所能获得的收益也很有限。在持续的通货膨胀的背景下,所获收益并不足以抵御货币贬值的损失。”著名《物权法》研究专家、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刘智慧在接受《证券日报》记者采访时建议,有关部门需要制定相关措施,以便使住房专项维修资金能在货币超发、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保值增值,在业主需要它时能够足额发挥作用


上一页|1|
/1页